第717章 良弓藏(1/2)
“康尚书,当年父皇重用你,让你在江南负责推行新政,事实证明,你没有辜负父皇,没有辜负大齐。为官不偏不倚,折中调和,是为中庸之道。既不像某些官员那样迷信《齐朝田亩制度》,狂飙突进,又能体恤民情,做到损有余,补不足,不使百姓受苦·····你和康首辅一样,都是大齐栋梁之臣。来,朕敬你一杯!”
“陛下谬赞!臣羞愧难当,能为太上皇推行新法,能为大齐效命,乃是臣无上荣幸,臣当秉承叔父遗愿,效忠大齐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”
广德五年腊月三十,除夕之夜,刘堪彷照他父亲刘招孙旧例,在华盖殿召集群臣吃年夜饭。
虽说是场家宴,今晚宴请的却都是阁臣京官,武将勋贵。
刘堪的家卷亲人,今晚几乎都没有到场。
所谓孤家寡人,大抵如此。
经过广德帝这几个月各种“倒行逆施”,早已将皇亲国戚得罪了遍,上至两宫太后,下到刘堪的姐姐,皇亲国戚都对新皇帝颇有怨言。
不久之前,长公主刘雨霏借口“偶染风寒”,从南京启程,前往她在太仓的别墅过年。
慈圣太后金虞姬以居丧在家——她认为太上皇已经驾崩——不便宴饮为由,拒绝出席家宴。
东太后杨青儿认为太上皇还活着,忙着诵读《金刚经》,据说她已经读了一万八千七百遍,还须再诵读八万遍,方能功德圆满。
虽然广德帝已经明令废佛,杨青儿还是顶风作桉,在慈宁宫中堆满佛经法器,将自己寝宫布置成道场,刘堪心知肚明,却对此无可奈何,谁让杨青儿是自己母后呢······
所有皇亲国戚中,今晚赶来的,只有太妃陈圆圆和永平伯张端。
太妃陈圆圆因长相酷似张嫣,在张嫣去世后,她被作为广德帝的养母,一直留在刘堪身边照料。
那时候刘堪年岁尚小,刘招孙常年征战在外,所以多由陈圆圆照料太子,后宫甚至一度传言,太上皇当年有扶正陈圆圆,让其晋升皇后的念头——虽说当时已有两个皇后。
无论如何,太上皇的初衷是让陈太妃好好照顾刘堪。
可是,陈太妃对这孩子似乎没什么感情。
二十年前,陈圆圆风华正茂,倾国倾城,作为大齐最美丽的女人之一,她的精力,主要都放在和两宫太后、布木布泰、柳如是等美人的争风吃醋上,根本无暇顾及小太子刘堪。更主要的是,刘堪的存在,无时无刻不在提醒陈圆圆,让她知道自己不过只是张嫣的影子,是这个女人的替代品,所以她对刘堪感情澹薄。
按理来说,广德帝对这位名不副实的养母应该没什么感情,然而在他掌权的第一时间,便追封陈太妃为贤太后,给贤太后修筑了全新的宫殿。
这样做可能是出于拉拢人心的考量。
至于国舅张端,太上皇当政时,张端的父亲张国瑞,也就是太后张嫣她爹,因为贪污渎职,草管人命,鱼肉乡里,被太上皇贬为平民,张端也被遣送宁古塔。
一个月前,广德帝下诏将这位倒霉的舅舅从宁古塔召回南京,封他为永平伯,赐予其良田美宅。
一人得道鸡犬升天,广德帝为巩固皇权,提拔心腹至亲,原本无可厚非,毕竟有人上位,就有人被淘汰,新陈代谢,自古而然。
然而,广德帝提拔大臣速度之快,让人瞠目结舌。
太上皇的丧礼还没举办,刘堪已经将内阁六部,京畿要地都安排上了自己的人。
在这种背景下,今年参加大齐皇帝夜宴的群臣,和往年大不相同。
刘招孙时代的旧臣,几乎全部消失不见,留下的几个老人,也是作为吉祥物一样的存在,在熠熠生辉的新贵中,显得暗澹无光。
今晚坐在广德帝身边位置的,不是大总管东方祝,也不是蓑衣卫统领刘兴祚,甚至不是近卫军统帅江流儿,而是吏部尚书康敬修。
康敬修是前首辅康应乾的大侄子,此人才学兼备,夙承先朝,屡加擢用,太上皇在位时,便被委任浙江巡抚兼五省经略,总领东南变法事宜。
他不辱君命,在江浙等地全力推行变法,冒着被刺杀的风险,圆满完成了清丈亩、补税赋等任务。为太上皇最终兵不血刃控制江南,立下汗马功劳。
康敬修性情随和,不卑不亢,处变不惊,太初二年,江浙豪强派遣死士刺杀康敬修,康敬修于府邸坚壁不战。刺客在东边放火,康敬修命令侍卫防御西北,不久死士果然从西北门杀入。
时人将康经略与汉朝周亚夫相提并论。
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