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五章:首战用我,用我必胜(2/2)
在众人一句句的肯定和夸耀声中,张诚不由在心底泛起一丝愧疚之意。
其实,这个“结硬寨打呆仗”的法子,并非是他自己想出来,而是从另一位后世能人身上完全借鉴过来,说白了就是妥妥的抄袭。
想当年,太平军初起事的时候,一路破关斩将,攻城略地,简直如入无人之境,那可真是人挡杀人,佛挡杀佛一般,只两年多时间就几乎攻取江南半壁江山,更数次攻击到北京城下。
张诚观闯王李自成入河南后的表现,就觉得与后世太平军十分相像,都是声威壮大,势如破竹,如这样的一支军事力量,那是十分不容小嘘的。
所以,在来援河南之前,张诚便在暗暗思考应对之策,毕竟勇毅军虽然也很强大,可张诚也不想将自己辛苦攒下来的家底,全都消耗在与李自成的拼杀之中。
就在进入豫北彰德府境的时候,他猛然间想到了曾国藩的事迹,并由此联想到他的“结硬寨打呆仗”战法,这可是曾国藩历经无数次失败,更三度投河后才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。
也正是凭借着这个战略方针,曾国藩在与太平军拼杀的十余年间,逐渐扭转颓势,直到最终将太平军彻底平息消灭掉。
如果只考虑救援开封,确保开封城不被李闯贼军攻破,张诚完全无须如此大费周章地提出“结硬寨打呆仗”这一全新军事理念。
但他考虑的更为全面,最主要还是为了将来在中州大地上,如何同李自成贼军的长久为战,并且还要极大地保存自己,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“伯爷,这个结硬寨打呆仗的法子,似乎与辽东对抗建奴的法子,颇为相似啊!”
胡以温不愧是见多识广,他因自己年资尚浅,适才只是安静地听着大家议论纷纷,并未发出一言,此刻他见大家都说得差不多,自己也思考得更为明白一些,便即说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“确有些许相似之处。”
孙时相虽然微微点头,并且肯定了胡以温的说法,但额头上却皱起了褶皱,他接着又说道:“其理虽近,却也不尽相同。辽东军略,自广宁之溃后,千里辽东,一朝丧尽,国朝防线一度退至山海关,更由此引发守关内与守关外之争。
而后,督师孙承宗力主守关外,身体力行,才复今日宁锦防线,使我关防稳固,可袁崇焕伏法受诛之后,辽东便再无力进取,只能固守锦州。
辽东之守,乃是守城,且无力出击,去岁锦州之被围,长近两年,若非朝廷征调天下大军往援,怕今日锦州城已易主矣。”
他说到这里时,目光在众人面上逐一扫视,当看到胡以温时更是轻轻瞪了他一眼,又继续道:“而永宁伯之所提结硬寨打呆仗,乃是依险地筑营固守,其难易可见一斑,岂是辽东依坚城固守可比?
再者,永宁伯之策,乃是要我师以守为攻,既要守得稳,更要能适时出击,此与辽东只守不攻,所差又何止天地之别?”
孙时相这番比较十分贴切,将辽东兵将之弱言之凿凿地讲了出来,更在最后抬高了勇毅军的声威,极大地维护了永宁伯张诚的声望。
陈铮、魏知策、张国栋等众将自是一片附和之声。
张诚深深看了孙时相一眼,他自然不会计较胡以温的无心之语,便挥手示意大家安静,才开口说道:“既然总体战略已经确立下来,今后各位将军便要遵照执行。咱们先把丑话说在前头,今次开封之战,非同一般,若是有谁不遵军令,或是犯了军规,无论是谁,本伯绝不饶恕!”
“喏。末将必遵令行事,绝不干犯军规。”
诸将皆大声接令,眼看着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,他们一个个皆显得十分兴奋,毕竟每一场大战之后,都是一批将星崛起。
尤其是勇毅军现在一切制度健全,又素来注重军功封赏,就算朝廷上只有“口惠而实不至”,但张诚却从未短缺过他们一毫一厘,真金白银的赏赐哪个会不爱哟?
再有新的勋章奖赏和衔级制度实行以来,勇毅军从上到下都更有干劲,就连平日操演的时候,各甲、队、总、部、营之间,都是飙着劲的比拼不断。
如今到了临战之际,他们更加热情如火,各个坐营大将也是经常有事没事就往永宁伯的中军大帐走动,话里话外全是请战之意,
对于麾下文武的表现,永宁伯也是十分满意,各人之间偶有纷争,但都在向好的大方向上,争的也是各人成绩表现,张诚对此也是一副喜闻乐见的态度,既不反对,也不鼓励。
“现在开封之战的大方针既然已经确立下来,咱们就一些具体的细节再行完善即可,如《操典》中对如何筑营已有明确规定,然为了更加符合结硬寨的要求,劳烦诸位发挥各人专长,再进一步加以完善,精炼出几点关键的内容来,以便我军各营将士现场实操。”
永宁伯张诚最后还给出了一些要求:“我的要求就一条,去繁存简,要尽量条目清楚,没有用的废话一句也不要有,有用的言语则要一个字也不能少!”
又一番讨论在中军大帐内开始了,张诚并不多说话,只是偶尔出言提醒一下,他也怕自己的话语过多,反而会影响到众人的思路。
天色渐暗之时,中军帐内的讨论才接近尾声,而此刻晚饭也准备就绪,永宁伯便将众人留下来一起用饭,直到天色大黑,酒足饭饱,众人这才纷纷告辞退去。
中军帐内只剩永宁伯张诚,以及中军官张成芳和中军副官张明远等近身亲卫人员,看着大案上几页满是楷体字的纸张,张诚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