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一十二章 魏关!魏关!(2/2)
不过遗憾的是,白万豪此人虽然聪明狡诈,但是他仍旧没有摆脱古往今来商人的局限思维。
商人有了钱,势必就想要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,社会地位提升了下一步就是想要提升自己的政治影响!
而白万豪和其他人还不一样,他有一个美艳动人的女儿,而且这个女儿还嫁给了叶明盛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所以白万豪之所以愿意掏银子和姜玉燕,给老太太办六十大寿首先就是在赌,赌今晚白媛媛能生一个男孩!
叶明盛目前虽有三个儿子嫡长子景仁,次子景诚,三子景轩。
但是裴智秀不愿意争,沉玉彤虽有心争但是她没这个实力,所以景仁目前是一枝独秀没有任何的竞争者。
而如果今晚白媛媛能够生下一个男娃,那么景仁就会出现一个更为现实的竞争者!
尽管白家的实力和崔家差很多,但是白媛媛的两个亲兄长,白长荣在奉武军做将军,白长久在官府也是担任要职,白家要银子也有银子,基本面是非常好的,所以毫无疑问白万豪是有想法的!
即便白媛媛再生一个女孩赌输了,白家能让叶明盛念他们一个好也不亏,对白家这两兄弟仕途是有帮助的,同时也能多少帮助女儿,改变在叶崔氏面前的形象。
所以作为一个商人,在如此的风险和收益面前,白万豪没有拒绝的理由,姜玉燕正是看中一点,才选择去找白万豪合作。
对于白万豪
这点小心思,叶明盛是看在眼中却也不想要揭穿,毕竟权力的关键就在于制衡。
白家兄弟在未来还是很有用处的,所以叶明盛也是打算给他们一点甜头尝尝。
半炷香后马车停在了叶府的门口,叶明盛刚一走下马车便是见叶成快步向自己走来祝贺道:
「恭喜大帅,白夫人为大帅您诞下一位小公子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」
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关中,魏关
魏关坐落在广阔的关中大地上,北面是子午山,南面是金河,是自中原向西北唯一的捷径,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千百年来死在这里将士数不胜数。
而在今时今日,奉武军的旗帜也是飘荡在了魏关城外的旷野之上,与奉武军旗帜一同出现的还有不断轰鸣的炮声。
三十门红衣重炮不断的向魏关发出怒吼,一枚又一枚的炮弹砸在了魏关城墙之上,而在奉武军的营寨后方,袁嵩正端着望远镜,站在瞭望塔上观察着奉武军的炮击效果。
袁嵩十六岁参军追随叶明盛之前,在禁军中干了快二十年的时间,这二十年的时间不说走遍了关中雍凉大地但也是走了七七八八。
而袁嵩从军之初就是驻守在魏关在这里他待了两年的时间,至今袁嵩还记得他当年十六七岁的他,晚上值夜被寒风冻的瑟瑟发抖的时候。
不过那个时候新兵蛋子的袁嵩,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在几十年后,将会统帅十多万兵马攻打魏关!
虽然曾经驻守过魏关,但是毕竟掐指一算小三十年过去了,所以再次面对魏关袁嵩也是有着时过境迁之感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看着炸弹在魏关的城墙上一颗一颗炸开,袁嵩心中感慨之余,也是对攻克魏关更加有信心。
魏关的地利绝对是非常险要的,绝对的易守难攻,要不然也不会让古代无数的精兵良将在这里折戟沉沙。
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,火炮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战争的方式,与此同时任何人和事物都是经不起时间的磨损。
就说魏关的城墙也是饱经战火,大周立国之初也是对魏关进行过非常全面的修缮,但魏关的存在主要是防备关东之敌,而大周统一了天下,关东也是大周的领土,所以这三百年来魏关的作用是降低了很多。
而大周自从开国之初的那五十年之后,国家经济状况就始终不怎么好,而且还一直跟北边的草原人打仗,所以根本没有闲钱来修缮作用很低的魏关,而这三百年的风吹雨打,日晒月寒,对魏关城墙损害还是很大的
若是放在以往没有大炮,魏关的城墙或许还能够抗住,但是面临奉武军勐烈的炮击,魏关虽然暂时还能够撑住,但是也被狠狠的摧残了,***的是坑坑洼洼,部分墙体甚至已经开始脱落
这也让袁嵩相信只要调来更多的大炮,充足的炮弹天天轰一两个月时间是完全能够把魏关轰开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虽然老家并不是关中的,但是袁嵩把自己人生中最好的时光,都贡献在了关中大地上,他在这里抗击钦察人留过血,在这里娶妻生子,一步一个脚印当上了禁军的哨长,并且在这里遇到了叶明盛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!
所以袁嵩对于关中大地还是很有感情的,他甚至将关中视为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故乡,当初他嫌弃这里风沙大,想着换一个养人的地方,但是追随叶明盛的这段时间,他不止一次梦到
了自己返回关中!
他想念关中的油泼辣子,还有那些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面食,甚至还有那漫天的黄沙!
而现在只要攻克了魏关,袁嵩就可以回到他梦中的地方,去感受到他曾经所感受到的一切!
但是和曾经不一样的是,现在的袁嵩不在是禁军中名不见经传,要忍受上司剥削排挤的小哨长,现在的他是统帅十多万兵马的奉武军第一大将,是奉武军西征关中的总指挥!
二者身份用天差地别来形容亦不为过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