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二品小说网 > 历代王朝更迭 >第177章无为的汉顺帝(2/2)

第177章无为的汉顺帝(2/2)

这年十一月某日,孙程等人趁着京师洛阳发生地震的机会,对天盟誓,誓死拥立刘保为帝。一行人到达章台门,正好看见江京和李闰在外躲避。孙程等人见状大喜,遂一拥而上,杀了江京。李闰见势不妙,便临阵倒戈,愿意立刘保为帝。刘保在宦官的拥立下,于西钟楼下做了皇帝。虽然没有玉玺在手,龙袍加身,但其颁布召集公卿大臣前来议事。随后,皇帝便在宦官和朝臣的簇拥下,颁布了一系列诏令。同时派虎贲、羽林兵把守南北官各门。

消息传到北宫之时,太后等人正在商议如何才能稳定局势,扳回败局。最终决定,诏令越骑校尉冯诗进宫护驾,冯诗早就对太后的做法有所非议,兼且王公大臣都想拥立刘保,自己一个小小校尉,可不能错估了形势,误了自己的性命。一进宫,冯诗便决定无论太后等人说什么,自己都要推脱。恰如他所料,太后一见他,便显得极为亲切,许之于高官厚禄。可越是这样,就显出其心虚得很。冯诗便以带兵不多为辞,回到营中。不久,前去镇压叛乱的阎显也被抓捕。

一夜之间,刘保和孙程便顺利完成了政变,稳定了朝中大局。次日,孙程等人又进入北宫,夺回玉玺,将阎显、阎耀、阎晏等阎氏三兄弟全部下狱处死,太后最后的一道屏障也就此消散。阎姬贵为太后,刘保杀她,于礼不和,遂将之打入冷宫。这年,刘保十一岁。

第二年,太后去世。自此,开始了东汉顺帝的统治,皇权几经易手,终于又回到了刘氏正统手中。按理说,此番刘保即位,应该会大展宏图才是。然而从他的庙号来看,不过是一个久经变故,欲求顺利的无为皇帝罢了。这样的一个皇帝在位之时,会是怎样地一番情景呢?

皇朝但凡新帝登基,便会有大赦天下的传统。刘保少年被废,后来大权更被阎姬等人执掌,此番上台。也少不得要效法先帝。其实,刘保在登基之初,也是怀着一腔抱负的,可惜他的性格懦弱,注定成不了世祖刘秀那般文治武功世所罕见的一代天骄。

永建元年(公元126年),皇帝刘保,大赦天下。被赦免的也包括阎氏一族。由此可以看出,汉顺帝的性格是比较温和。但是任何一个生于汉室衰微之时的皇帝,要想建功立业,只有温和而没有杀伐果断的铁血政策,是万万难以成就大业的。

后世之中,唐太宗为宽以待人的皇帝典范。但是他正处于唐朝的巅峰上升阶段,早年也历经血与火的洗礼。等到他执政,对人宽和的同时,也善于用人。

皇帝无能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皇帝所用之人皆是误国误民的昏庸之辈。

刘保安定国家大局之后,便着手封赏拥立自己上位的那些王公大臣以及后宫宦官。其中以孙程为首的十九位拥立刘保的宦官全部封侯。可是刘保登基日久,有感于这些人无一个是易与之辈,担心他们抱成一团,威胁自己的皇权,便逐渐疏远了他们。由此而观之,在皇帝的眼中,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,刘保不惜去宠幸另外一个宦官张防。宦官张防有一定见识,并没有参与孙程等人灭阎氏的事情,但一直以来,都比较忠心于皇帝。刘保少年称帝,没有什么主见,一旦遇着大事便会找张防商议。一般臣下受了皇恩,要么更加忠心行事,要么恃宠而骄。张防便是第二种人,仗着皇帝的信任,为非作歹,卖弄权势。司隶校尉虞诩不畏权势,见不惯张防的所作所为,便暗中收集张防的罪证,上书弹劾于他,可是几次三番下来,皇帝依然不为所动。孙程见此,忙向皇帝进言,说应该抓捕张防,严明法纪。孙程素有威名,张防见此,也不得不束手就擒。即使连皇帝,也碍于孙程的功勋,无法责怪于他。

皇帝刘保登基日久,也感念到宦官之害甚巨。自己长久地宠信宦官,必将导致大权旁落,便以“争功”之名,罢免了孙程等十九人的爵位,赶出洛阳。可是这顺帝刘保却是一个当断难断的人,过了两年,又觉得这样做会让功臣寒心,便将孙程等人调回了洛阳。孙程此后官拜骑都尉,没有实权,最终病逝洛阳。

永建三年(公元128年),洛阳发生地震,汉阳地陷裂。永建五年(公元130年),洛阳发生了旱灾和蝗灾,其他十二个郡国也发生了蝗灾,以后风、涝、水、旱时有发生。顺帝朝的经济形势日渐衰落,政治上也日益腐败。值此内忧外患之际,皇帝刘保整日忧心忡忡,他想学邓绥太后一样力挽狂澜,却有心无力。

永和五年(公元130年),羌族因为不满当地官员的暴政,在其首领的带领下,又爆发了起义。起义爆发后,顺帝大惊失色,连忙下令,集结了汉朝的精锐兵力十余万前往西凉之地镇压。战端一开,便一发不可收拾,迁延了十五年之久,到冲帝永嘉元年(公元145年)才结束,国力耗损巨大,使得汉朝一蹶不振。本来,此次战争是早就可以取得对羌人战争的胜利的,当时羌人兵力只有几万,而且内部还有许多人不同意叛乱,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万万不及汉军。可惜参战的将官们放纵无忌,为了自己利益,相互迁延不出,贪污军饷,中饱私囊;士兵们受尽虐待,历尽艰辛,白骨相望于野。此外,为了供应十数万军队在对羌人作战中的巨大消耗,汉朝不得不大肆向民间征收重税,同时还征调民工。是时天灾不断,许多人倾家荡产,四处流浪,抛尸于高山,捐肉于寒草,无论国家兴亡,苦的都是平民百姓,顺帝刘保,眼见大汉江山江河日下,自己虽然勤勉执政,却收效甚微,不由得感叹伤怀。如何自己就碰不上一个海晏河清、四海升平的盛世呢?即使是顺顺利利地做一个守成之君也可以。眼下自己不仅不能建立功业,反而将自己的人民陷入祸患之中。惋惜之余,只能为百姓减低一些负担,降低自己心中的愧疚。这说明刘保是有中兴之志的。可惜他太过文弱,竟然学习先帝刘祜,大肆地宠幸外戚,在不知不觉之间,又让东汉陷入了另一个轮回之中。

是故有人对其一生功过论曰:“古之人君,离幽放而反国祚者有矣,莫不矫鉴前违,审识情伪,无忘在外之忧,故能中兴其业。观夫顺朝之政,殆不然乎?何其效僻之多与?”()